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
发布于 :2024-08-12
来源:华商报
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常彭朵/文 赵彬/图 实习生 康欣煜 张雨晗
李文婷:想成为那个能给他人力量的『姐姐』
1985年出生的李文婷不久前过了39岁生日。她自信美丽、敢闯敢做,是一名有感染力的女性,更难的是,她是踩着荆棘一路走来的。
精神破防的一刻——
“我一下就哭了,说我这是假肢跨不过去”
2001年,16岁的李文婷在西安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一,成绩优异。谁知突发的一场病,让她彻底离开了学校。
“我得的是多发性大动脉炎,当时离死亡的边缘特别近。转了几家医院,但最终高烧41度,左腿溃烂坏死,医院下病危通知必须要截肢,高位截肢。”李文婷的天塌了。母亲担心万一,悄悄收走她身边锋利的东西。
“我不想活了,完全没有生的希望。我爸那时候开出租车,我妈给一个公司当出纳,家里为了给我看病,欠了很多的债。截肢手术一段时间后,爸妈带我回了家。”
李文婷在家休养了一年,期间反复经受着精神、身体上的双重折磨,她选择看书,看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、看张海迪写的书。
“我想‘跳崖’,我妈就守在悬崖边上给我拥抱。有一天看书时,我突然意识到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,我不能一辈子待在家里靠爸妈养,我要自强自立。”
经历“寒冬”的李文婷告诉妈妈,她要装假肢。
17岁至18岁,这一年李文婷只干了一件事——学会用假肢走路。她重新站了起来,越走越坚定。
“18岁我适应假肢后,觉得自己应该学习。我去思源学院上学,穿着假肢一瘸一拐,学了几个月与正常同学比还是差很多,身体上也特别累。我自考通过了8门,最后选择回家了。回家也不能待着,那我要干嘛呢?”
19岁的李文婷想为家庭减轻负担,她决定出门上班。
“我最开始在一家报社当打字员,月薪400元。我打字的时候,旁边的姐姐用电脑在做图。我打完字没事干就看她怎么操作ps。从报社离开后,我又到一家酒店的商务中心卖机票、打字,同时自学ps。”
李文婷早出晚归搭公交上班。实现自强自立的过程中,也有精神破防的时刻。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搭公交时发生的事。
“那辆公交是双层的,上车的乘客很多。一位大爷提了包红薯上车后放在过道上,后上的人得跨过去才能进到车厢。到我了,我的假肢根本跨不过去,大爷冲我喊,我当时憋屈劲上来一下就哭了。我说我这是假肢跨不了,然后有人把红薯拎到一边,我走进车厢有人还让了座位给我。”
这是李文婷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直言自己残疾。有了第一次、第二次,之后她越来越坦然面对。
保持乐观的心态——
“哪怕今天遇到再糟糕的事,明天好事就来了”
2004年,19岁的李文婷学会用ps作图,这一年电商在国内正处于萌芽期。
李文婷好奇网上交易这个事,就买了一些小物品,物品通过邮局的包裹寄给她。体验这个过程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人家可以在上面卖东西,那我是不是也能卖?我当时联系到广州的一家女装货源,要来衣服的图片放网上。打字员是我正业,下班了我就倒腾网上买卖这门副业。最初几天卖一件,慢慢地一天卖一件,生意越来越好。”
但李文婷随后发现问题,在西安的她不能及时看到衣服的质量。她就跑到康复路,一家店一家店地选货源,与老板谈合作。
“我问老板,你能不能把衣服画册给我,我扫描到网上去卖。当时大家觉得网络不可靠,我被当作骗子拒绝了很多次。最后遇到一个老板可能看我可怜,就把图册给我了。我从这本图册开始,一天拿10件货、20件货,后来辐射到批发市场这栋楼。”大家看到那个一瘸一拐的李文婷来了,就欢迎她进门,只要她选上哪个款,就走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单。
副业渐渐干成正业,李文婷辞去打字员的工作,忙不过来还雇了人,雇的员工越来越多,在城东租了一处场地。
“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,李文婷,你是有使命的、你和别人不一样。这种信念加持,我发现康复路的产品又不能满足我了,我一个人去杭州、去广州看货源。当时在淘宝上卖女装,我做到了陕西省的NO.1。”
2007年,李文婷被淘宝大学选中做讲师。她去参与了淘宝大学组织的演讲培训,一周的封闭式培训后,她上台演讲能直视台下的观众了。
“从2007年到2010年,我一边做淘宝上的服装生意,一边跑到全国各地去给想创业的人义务讲课,讲客服、讲销售等。我觉得能通过自身的经历或多或少激励别人。”
2013年李文婷怀孕,不得不将淘宝上的生意搁浅了。但孕期时她又发现了一门生意——从国外海淘母婴用品做代购。她联系上在美国的亲戚,拿到产品亲测好用后再推给客户。客户再介绍其他人,通过口碑传播,她的代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
“我是国内最早一批做代购的,但代购这个生意对我来说是个灰色产业。做代购时,我一直考虑做新的更适合我的事。生产完后我进入到一个跨境电商的企业,这家企业有海外品牌进驻,我依靠这个企业来供货,帮助了2000多人一起个体创业,其中有残障人士、有在家想创业的妈妈们。”
十多年过去了,如今的李文婷涉足了很多生意板块。她和合伙人搭建了新的平台服务中老年人社群电商,同时还打造服务博物馆相关的数字科技文化公司。周围人都感叹李文婷总能抓住创业的风口,她自己觉得创业成功的秘诀是心态好、行动力强及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。“哪怕遇到再糟糕的事,处理完我都对合伙人说,明天好事就来了。”李文婷说。
想对残疾朋友们说——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要打开心门,走出家门”
2022年在陕西省妇联主办的陕西省巾帼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上,李文婷荣获银奖。
经历这场比赛后,李文婷许下心愿,她想做些什么回馈社会。“一路走来,很多人都帮助过我。公交车上给我让座的乘客,我在康复路拎着包裹艰难上台阶时伸出援手的陌生人,创业时向我分享经验的同是身体残疾的前辈。我还收到来自妇联、残联等组织的关怀,我想将这些善意回馈出去。想做一个有光的人,能照亮多远就多远。”
李文婷今年的生意重心放在搭建新平台上,平台的发展方向是银发经济以及助农乡村振兴。此外,她还将精力放在公益活动上。最近,李文婷和朋友组织了一次公益捐赠活动,捐赠对象是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。福利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脑瘫儿童,他们需要喂食椅、牙胶、衣服等生活必需品。她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能够持续下去,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立自强。
李文婷也有很多话想给残疾的朋友们说。“我知道的,全中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在家里不愿出门。大家不要自己给自己下定义,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,只能靠国家的补助养活。有句话叫天生我材必有用,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掌握一些能力,抓住任何能抓住的机会,出门尝试做一些事。心理非常重要,你要接受自己,鼓励自己打开心门。我们已经历常人无法经历的肢体残缺的痛苦、心理上的痛苦,如果真正走出家门进入社会了,那真的会很厉害。”
当下的李文婷,还有许多心愿想努力实现。她想赚钱给自己换上智能假肢,想自驾去更远的地方,想募捐到更多爱心帮助福利院孩子,更想通过一些途径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,成为那个能给他人力量的“姐姐”。
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/文 赵彬/图 实习生 石芳琪
严育斌:将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
自强不息,济世为民,这是残疾人严育斌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。
自两岁起便遭遇左下肢瘫痪的严育斌,在逆境中苦读医书,终成一方名医。命运的不幸没有压垮他,在成就一番事业后,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扶残助残、服务社会当中来。
“面对生活中的困难,我们要做的,并不是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战胜困难。”8月9日,严育斌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这样说。
自学医书走上从医之路
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中医专著6部
1961年,严育斌出生于西安市鄠邑区涝店镇鲁家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。两岁时,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导致左下肢瘫痪。
“7岁时,我的母亲便背着我去上小学,她坚持每天来回4趟接送;8岁那年,我凭借一根拐杖反复练习,终于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了。”严育斌说,初中后,家离学校很远,为了能上学,母亲买了辆架子车每天由同学拉着他去上学。但残酷的现实和求学的艰辛最终还是让他辍学在家,在姨夫的建议下,13岁的严育斌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。
在50多年前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书籍也同样奇缺。严育斌的母亲找遍亲戚朋友,找来了几本缺张少页的中医书籍。
“那时年纪小,我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,根本看不懂中医古典医书,许多中医书籍上的繁体字都不认识,更别提理解中医的理论、药理药性等专业知识。”严育斌说,尽管医书枯燥晦涩,但他从未放弃学习。“每天早上天蒙蒙亮,我就起床趴在炕上、裹着被子,一边吃着母亲做的窝窝头,一边背记书上的知识要点。不明白意思的就死记硬背,认不得的字就查字典,不到半年,一本新华字典让我翻得面目全非。”
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,常常废寝忘食,让母亲既心疼又欣慰。“当时我只想把本事学上,绝不能成为社会负担、家庭的累赘,这是我最大的学习动力。”严育斌说,当时因为年纪小,看不懂医理药性,他就开始背诵医书。“当时,我连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注释都背了,《伤寒论》398条能倒背如流,还熟读了《金匮要略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多本中医理论书籍,熟记药性和300多个方剂。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以后的从医之路做好了铺垫。”
一次偶然的机会,15岁的严育斌被推荐进了村医疗站工作,当起了赤脚医生,就此开启了他的行医之路。工作两年后,严育斌觉得,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有很大的不足,产生了继续求学的念头。于是,他进入县卫校继续深造,后又取得了大专学历。
之后严育斌进入户县(现鄠邑区)涝店地段卫生院当副业工,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,并尝试撰写、发表中医学术论文。1987年,他正式进入户县中医院工作。“医院工作的这几年里,我想方设法学习理论知识,经常向老中医请教疑难问题,不断提高医疗水平,在治疗内科、妇科疑难杂症及男女不孕不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”
工作期间,严育斌先后在《中医杂志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出版《伤寒论词语解释》《乙肝炎方精选100首》《桂枝汤临症应用》《男科临症录》等中医专著6部。1993年,严育斌以《乌梅丸加味治疗男性不育症113例》一文获邀参加首届亚洲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;他研制的专利产品“仙灵胶囊”,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凭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严育斌获得了西安市人民政府“精神文明标兵”“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,严育斌说:“在生活中,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。这时候,我们要做的,并不是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战胜困难。”遇到困难从不退缩,不放弃,面对命运的不友好,也绝不低头。正是这样的斗志,让严育斌始终将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。
“希望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普惠众生、积德行善的事情”
创建一所医院,一直是严育斌的梦想。在医生事业如日中天之时,他辞掉了户县中医院的正式工作,开启了创业的历程。
严育斌通过出让专利,换取了人生第一桶金,这也成了他创建医院的基础资金。2001年,严育斌顺利将医院大楼建设起来。他将这所医院取名为“西安济仁医院”。
“我之所以办医院,不是想赚钱,而是想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。”严育斌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作为一名残疾人,他想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普惠众生、积德行善的事情。多年来,严育斌带领医院在安排残疾人就业、减免贫困人员费用、抗震慈善捐款、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勇于担责,累计捐赠帮扶资金150余万元。
“在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,医院根据实际情况,优先考虑并妥善安置十余名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在临床、护理、行政等部门合适的岗位就业。”严育斌说。
2016年以来,济仁医院与中国肢残人协会合作,承担“孙楠重塑未来”慈善公益项目,免费为宁夏、陕北等地市300余名贫困残疾儿童做肢体矫正手术。截至目前,已有44例残疾儿童成功进行手术治疗,得到了有效的救治,让这一部分困难群体重拾了信心,看到了希望。2019年5月,济仁医院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“全国助残先进集体”。
多年来,严育斌陆续被评选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,陕西省劳动模范,全国自强模范,并成功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、西安市人大代表。
严育斌告诉记者,作为一个残疾人,这一路走来,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,更加让他懂得一个道理,那就是受人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“在我功成名就之际,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,多做社会公益,多为社会作贡献,去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点亮我那颗永不熄灭的‘初心’。”